我國首套胡蘿卜無人收獲機日前正式發布。正常作業狀態下,每天可采收150噸,采收合格率達98%以上。幾個月前,國產甘藍聯合收獲機實現零的突破,乘駕式、手扶式等多種機型投入生產。這都是農機裝備補短板的鮮活成果。
“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”,這一論斷早已有之,在當下更具現實意義。在農村勞動力價格不斷提高,地、水、肥等資源約束日益增強的情況下,機械化是農業節本增效、增產增收的現實選擇。以蔬菜產業為例,大多是勞動密集型,以前有比較優勢。隨著城鎮化加快,用工貴凸顯,人工成本激增,產業優勢難保。具體到胡蘿卜,我國年種植面積超600萬畝,耕地、播種、打藥等環節已實現機械化,唯獨收獲還要靠人工,且人工采收成本每畝高達1000元。在此情況下,以機械化來應對人工成本的走高成為必然。
然而,對比產業需求和國際競爭,我國農機裝備還有很大的短板。農機裝備品種不全,不同品種間發展很不均衡,存在缺門斷檔;品質不高,優質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和中低端產品供給過剩并存;可靠性不高,表現為耐用性不強、適用性不足。分析原因,主要是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、共性技術研究基礎薄弱、農機農藝結合不緊密??傮w看,既有亟待填補的技術空白,也有亟待發力的市場空白,導致農機裝備的研發制造、熟化定型、推廣應用鏈條還不夠順暢。
放眼世界,農業發達國家一般也是農業機械化發達國家,其農機工業發展水平往往也較高。對我國來說,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,既是建設農業強國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支撐,也是建設制造強國、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領域。農業是農機工業的需求端,農機工業是農業機械化的供給端。農業農村部和工信部聯手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,原因就在于可以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共同用力。農機是農業科技的物化載體,普通農戶掌握農業科技有一定難度,但操作農機相對就容易很多。著眼現代農業發展,推動農機補短板要注意以下三方面。
把握農機智慧化趨勢,實現彎道超車。當前,科技創新加快,技術迭代明顯,物聯網、衛星遙感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應用日益廣泛。全球農機裝備加速向節能高效智能精準的方向發展。智慧化是農機發展的最重要趨勢,對我國來說,如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,就可能彎道超車。鑒于我國在無人駕駛、精準噴藥等技術與裝備領域已有很好的基礎,要推動工程機械、汽車、電子信息等領域企業助力智慧農機發展。
推動農機農藝融合,拓展應用場景。過去,農田建設、品種選育、栽培制度、種養方式等與農機應用的適應性不夠。以農田來說,丘陵山區耕地分散,破碎化程度高,農機作業難度較大,對機具的要求很高。國外丘陵山區農機發展歷程表明,機耕道建設和地塊整合是農業機械化的前提。因此,在我國農田建設中要充分改善農機作業和通行條件。此外,品種培育時要將宜機化作為重要要求,因地制宜探索宜機化種養模式,拓展農機裝備應用場景。
推動企業強鏈補鏈,培育產業集群。農機裝備涉及整機產品、關鍵核心零部件、基礎軟件、基礎材料、基礎工藝等。農機企業要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度對接,協同攻克基礎材料、基礎工藝、電子信息等難題。同時,零部件與整機企業要“主配牽手”,建立成本共擔、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機制。努力打造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“鏈主”企業,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更多“獨門絕技”,培育建設農機裝備特色產業集群。(本文來源:經濟日報 作者:喬金亮)
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(名稱:中國經濟網,id:ourcecn)